湖州市2021年地校合作推进计划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推动湖州高质量赶超发展,特制定本年度推进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州“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和“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落实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扎实开展聚力“三服务”、“五战”开新局活动,高质量推进一批地校合作重大事项、重要载体、重点项目,促进地方与高校深化合作,加速形成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奋勇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排头兵,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主要目标

——重点合作项目量质并举。实施地校合作重点项目268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项目100项以上,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150项以上,技术交易额达75亿元。

——产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促进高校与企业技术需求双向精准对接,引进各类创新载体15家以上,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以上。

——人才引育工作全面推进。迭代升级人才新政,新引进大学生12万名、高层次人才1000名以上,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飞地发展质效。

——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新建省级众创空间10全年创新券发放额达4000万元以上,组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00场,引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100个。

——乡村振兴示范深入实施。打造形成“1首席专家+1个专业团队+若干个乡村主体”的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体系升级版,“双百”结对服务1000人次以上。

——高端新型智库加速打造。在在湖高校研究院的基础上,加速培育打造一批全国有影响的高端智库,重点形成5个以上成熟课题研究,推进成果转化。

——高等教育资源提质扩容。支持创建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推动湖州学院新校园建设;加快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行政中心和部分学院搬迁;完成浙江同济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南浔产教融合基地项目前期。

三、重点任务

(一)扎实推进地校合作重点项目。排出市地校合作重点项目268项,按照清单化落实、项目化推进抓好实施。重点推进产业发展支撑工程137项,人才开发协作工程51项,创业创新促进工程20项,乡村振兴示范工程19项,高校智库提升工程17项,高校发展加速工程24项。建设市地校合作数字化总入口,推进地校合作重点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办好@0572创新汇、@0572校企直通车、政产学研大会等系列活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充分对接、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市地校合作办、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协、在湖高校、各区县政府<管委会>

(二)不断增强助推产业发展能力。坚决打赢产业创强争先战,打好科技六大攻坚战,平台造峰攻坚战、主体育强攻坚战、核心技术攻坚战、人才裂变攻坚战、可持续发展攻坚战、生态塑优攻坚战。集成打造战略性科创大平台,深入实施“五谷丰登”计划,启动西塞“科学谷”建设,加快太湖实验室、莫干山实验室、西塞山实验室建设,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德清片区建设,创建“环工大知识经济圈”。加快推动企业研发机构联合建设、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人才研发队伍联合培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0家,培育一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地校合作载体15家以上,推进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中科大德清阿尔法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湖州数字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乌克兰金属新材(湖州)等研究院发展。打造“科技大脑”创新云服务平台,整合强化功能科技大市场,推动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设立科技发展集团,增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在湖高校、市经信局、市大数据局、市产业集团、各区县政府<管委会>)

(三)加快引进培育高端人才。评估完善“人才新政4.0版”,提高人才政策兑现效能,积极创建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举办“1+N”系列引才活动,以长三角未来大会为龙头,高质量组织举办高校青年学子招聘大会、青年人才科技节等系列活动,打响“青年人才友好之城”品牌。加大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两院”院士候选人的联系和引进。增设青年人才专项,开辟顶尖人才认定、工资薪酬认定等六大直接认定通道。大力实千名硕博招引计划和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组织举办大学生现场招聘会300场以上,引进大学生12万人,新引育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2万名以上。持续提升在湖高校毕业生留湖率。深化南太湖职教联盟建设,推进湖州师院研究生院“互联网+”产业分院、久兴材料学院、湖州职院产业学院建设。大力引进校友人才,发展校友经济。打造人才数字大脑,用好人才发展集团。(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在湖高校、市经信局、团市委、市大数据局、市城市集团,各区县政府<管委会>)

(四)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建成运行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新建省级众创空间10家,新认定市级优秀众创空间8家,引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100个,组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00场。对接完成3000名左右大学生和湖州籍在外大学生实习实训。组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发放青年创业贷款1200笔、3亿元。全年创新券发放额达到4000万元以上。(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在湖高校、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办、团市委、各区县政府<管委会>

(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市级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注入技术、资金、人才,建设“1名首席专家+1个专业团队+若干个乡村主体”的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体系升级版。打造“市校合作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乡村振兴协同创新。持续优化“学历+技能+创业”的农民大学生培育,市本级新招大学350人以上,深化创业教育。推进“百名专家进百村,百项成果富万民”活动,探索“科技+”陪伴式乡村振兴新机制,结对村保持在100家,年结对服务1000人次。用好高校数字化技术优势,加快全域“数字乡村一张图”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在湖高校、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办、各区县政府<管委会>)

(六)有效发挥高校智库水平。在湖州师范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各类研究院的基础上,依托国家级省级重要战略在湖州的实施,加速培养和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高校智库,支持高校创新组织形式、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参与地方重要课题研究,重点形成5个以上较为成熟的课题研究成果,并推进成果转化。发挥高校智库平台作用,开展重大课题立项30项。发挥产业智库作用,完成近100项服务地方资政建议、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或社情民意等智库成果。支持地理信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在湖高校、各区县政府<管委会>)

(七)大力引进优质高教资源推动湖州师范学院创建高水平大学,加快湖州学院规划建设,完成初步选址工作。支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双高”学校。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工程,支持优质市外高校来湖合作办学。加快推进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和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做好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现代职教学院筹建工作,完善中本一体化等人才培养形式。深化与浙江大学合作,建设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湖州医院、高水平国家级儿童医疗中心莫干山院区。组织环太湖高校联盟成员来湖开展地校合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在湖高校、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顶层设计。各区县、各部门要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好工作抓手,制定具体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地方、企业、高校协同工作推进机制。六大牵头部门要做好各工程抓总工作,推进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的实施。

(二)发挥政策作用。完善科技、人才政策,制定实施“湖十条”等“杀手锏”政策,以最强的政策供给推动地校合作工作。各区县、各部门要集聚政策资源,加大对地校合作工作的支持力度。

(三)形成最强合力。市、区县进一步完善地校合作工作制度,把地校合作工作纳入聚力“三服务”、“五战”开新局活动内容。加综合协调、督促指导,加大推进地校合作工作力度。

 

附件:1.湖州市2021年地校合作重大事项清单

2.湖州市2021年地校合作重点项目清单

      附件1

湖州市2021年地校合作重大事项清单

 

1.编制2021年市地校合作重点项目清单,实施重点项目268项,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校企合作项目总量和质量(市地校合作办牵头)

2.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打造市地校合作数字化总入口,统筹推进“科技大脑”“人才大脑”建设(市地校合作办、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办分别牵头)

3.打造战略性科创大平台,加快实施“五谷丰登”计划,加强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分别牵头)

4.举办长三角未来大会。新引进“南太湖精英计划”人才项目150个,培育省级以上人才60名,引进“南太湖学者”30名(市委人才办牵头);

5.组织举办大学生现场招聘会300场以上,引进大学生12万人,持续提升在湖高校毕业生留湖率(市人力社保局牵头);

6.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来湖共建科技创新载体15家以上,推进众创空间提质增效(市科技局牵头)

7.打造“1名首席专家+1个专业团队+若干个乡村主体”的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体系升级版推进全域“数字乡村一张图”建设(市农业农村局牵头);

8.围绕共同富裕先行市创建等重大战略举措,组织一批在湖高校承担的重大调研课题,提升高校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9.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工程,支持优质市外高校来湖合作办学(市教育局牵头);

10.加快打造太湖实验室及其创新集群,推进浙工大湖州数字经济技术研究院、浙理工湖州研究院、湖州清宸可穿戴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吴兴区政府牵头);

11.加快推进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新校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推进南浔智能电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质增效(南浔区政府牵头);

12.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莫干山实验室建设,高效承接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地运行,打造“环工大知识经济圈”(德清县政府牵头);

13.完善长三角省际毗邻区域创新“一平台三中心”架构体系,组建省际毗邻区域创新联盟,建立健全资源共享、人才共济、信息共通、合作共赢机制(长兴县政府牵头);

14.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优势以及浙大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推进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建设(安吉县政府牵头);

15.组织参与新生代企业家“双进双强”活动,推进“南太湖应用生物技术研究院”“久兴材料学院”等项目落地,以服务区县重大项目为抓手,深化“一区县一品牌”建设,推进环太湖高校联盟高效运作(湖州师范学院牵头);

16.深化南太湖职教集团建设,推进市公共实训中心升级,加强大东吴产业学院、久立产业学院和湖州国际旅游学院建设,谋划吉利产业学院建设,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

17.推进现代职教学院与中职院校衔接工作,启动安吉校区二期工程,推进中德产教融合“双元制”学院建设,提升中德智能冷链物流技术研究院研发能力(浙江科技学院牵头)。


服务地方发展处
版权所有:湖州学院 浙ICP备2021023279号-1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